对航空技术略有了解的朋友们,肯定对可变后掠翼飞机并不陌生。这类飞机通过调整机翼的后掠角度,能够根据飞行速度的变化,保持最佳的升力状态。然而在航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,除了可变后掠翼技术外,还存在另一条同样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路线场外股票配资杠杆,即可变几何飞机。苏联的RK-I正是这类飞机的代表。
RK-I的研制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。那个时期,苏联积极与国外展开航空技术的合作,从中汲取了诸多先进经验和知识,其中包括可变几何飞机的设计与开发。苏联的一些高层领导人对此类飞机表现出特别的关注,斯大林本人甚至提出了对飞机发动机型号的具体要求,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。
最初的试验机LIG-7采用了低单翼设计,整体结构相对传统,拥有常规的机身和尾翼。其发动机设在机头,为了降低飞机的整体尺寸,散热系统则设计在机身的后部,并通过导热管道与发动机相连。LIG-7的主机翼设计成平直形状,并在翼根位置外包裹了一层可伸缩的机翼。这种伸缩的设计类似于钓鱼竿,当机翼伸出时,不仅增加了机翼的面积,还有效提升了飞机在低速飞行时的升力。
展开剩余66%1938年,根据当时的技术要求,苏联决定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,开发一种名为PK-800的单座战斗机。这款战斗机最初计划搭载M-105发动机,后期则更换为更加先进的M-106发动机。PK-800的命名寓意着这架飞机能够在2000米的高度上突破800千米的飞行速度。但不久后,这一标准略微降低至780千米/小时。此外,作为战斗机,PK-800还需配备强大的武器系统,计划在机头安装两门20毫米的ShVAK航炮和两挺7.62毫米的ShKAS机枪。这款战斗机最终命名为RK-I,代表“Razdvizhnoe Krylo,Istrebitel”,翻译为滑翼战斗机。
RK-I战斗机在设计上拥有两个串联的窄机翼,机身则采用轻合金半硬壳结构。其可伸缩的机翼部分利用铝合金及织物蒙皮制造,而串联主翼则使用KhGSA30合金钢,以确保强度和耐用性。可伸缩的机翼部分会向内收缩至机身的两侧,翼展展开时则会整体覆盖包裹住前翼,而后翼的覆盖区域则仅限于前缘。后缘部分装备了副翼和襟翼,单侧的可伸缩机翼共分为15节,每一节都具备铝制前缘和肋骨。这一可伸缩机翼部分的整体重量为330千克。
关于可伸缩机翼的运动控制方式,某些资料指出采用液压系统,另一些则提到使用电动机通过缆线进行操控。考虑到RK-I的设计中有多达15个伸缩部分,我个人认为后者的电动机控制方式或许更贴合实际运用。
可变机翼飞机RK-I的研发持续到1940年,但最终未能投入实用飞行。其主要原因在于斯大林要求的M-106 V12发动机未能按时准备好,而随后的卫国战争则将所有的航空项目无情地中断。RK-I的具体尺寸长度为8.8米,翼展达8.2米,机翼展开和收缩后的面积分别为11.9平方米和28平方米。飞机的总重量为3100千克,设计上仅容纳1名飞行员,尽管为达到当初设定的飞行速度目标而努力,但实测速度却远未达到800千米/小时的预期。
发布于:天津市